《宰相刘罗锅》中刘墉是个驼背且官至宰相,真实历史上是否如此?优质

33次浏览 | 2024-07-12 21:05:45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最佳经验

简要回答

当年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也算是非常火,这部剧主要讲述刘墉为官清廉正直,智斗乾隆时期大贪官和珅的故事。其实电视剧毕竟是戏说,“宰相刘罗锅”这五个字确实也不太符合历史上刘墉的官职和形象,至于智斗和珅也没有像电视剧中那么激烈,下面就来详细说一说历史上真实的刘墉。

其实历史上的刘墉是一名官二代,出身于官宦世家,从他的曾祖父刘必显自顺治时期考中进士之后,刘墉的爷爷刘棨和父亲刘统勋曾经中过进士,可以说刘墉是出身于官宦世家。

尤其是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其实以官职来说刘统勋比儿子刘墉还要大一点,刘墉虽然最高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在不设宰相的清朝来说大学士也相当于宰相,但清朝自雍正朝设立军机处之后,向来就有大学士不兼军机处不是真宰相的说法,而刘墉只是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没有兼署军机大臣的职务,所以说他是宰相还真有些勉强。

如果在雍正朝之前没有设立军机处,官至大学士确实可以称为宰相了,但乾隆时期的真宰相还是得身兼军机大臣的职务才称得上宰相,所以严格的来说刘墉算不上是宰相。

但是刘墉的父亲刘统勋那就是地地道道的真宰相了,要比刘墉的官职还大一些,刘统勋是乾隆初期的重臣,刘统勋在乾隆初期曾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大学士、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可以说大贪官和珅的职位都是人家刘统勋玩剩下的职位,在乾隆初期,乾隆最为倚重和信任的大臣就是刘墉老爹刘统勋。

刘墉在政坛上最巅峰时期的官职也不过是吏部尚书兼任大学士,相比老爹刘统勋还是兼署着军机大臣的职务,刘墉在权力地位上就差了一些,所以刘墉老爹刘统勋才是真正的宰相,刘墉称不上宰相。

从这里又能看出来刘墉的官职权力地位比和珅还是要低一些,刘墉不如老爹刘统勋的官职地位,而和珅的官职地位是等同于刘统勋,所以刘墉比和珅的官职地位又差了一些。

但是现代一提起来刘墉、纪晓岚、和珅三人好像权力地位都差不多,都是乾隆时期的重臣和宠臣,还称三人位乾隆时期三大中堂,实际上以权力和地位来说,刘墉和纪晓岚都不如和珅,刘墉和纪晓岚都没有兼署军机大臣的职务,不过当然在清代大学士既可以称为中堂,因此刘墉和纪晓岚倒算得上是中堂,但三人中只有和珅才是大学士身兼军机大臣是当时的真宰相,也说明了三人身份地位的差距。

刘墉虽然是高级官二代,但他很有才华,他并非是靠父亲刘统勋的裙带关系,而是靠着自身的才华获得乾隆喜爱和赏识。

刘墉当初参加科举时成绩非常好,本来以他的文采水平可以是状元之选,但在金殿御前面试时,乾隆得知他是宰相刘统勋之子,因为刘统勋位高权重的关系,所以乾隆不想让刘墉当状元,怕天下士子误会朝廷不公正,选宰相之子当状元,因此在最后钦点考试名次时乾隆故意把刘墉从状元的位置拿下来变成了榜眼,而钦点了平民才子吴鸿为当年的状元。

但刘墉的才华还是得到了乾隆赏识,当然,那位状元吴鸿也是真才实学,不过乾隆最初将刘墉留在身边做翰林院庶吉士,却将吴鸿外放地方湖南出任学政,也能看出二人谁更被乾隆看重。这位吴鸿其实也很倒霉,有才识有能力,本来乾隆想派他到地方任学政历练一下就升官,可惜正当乾隆召他回京城准备重用的时候,吴鸿却在返京途中误食河豚中毒而亡,可以说够倒霉够悲催了。

吴鸿和刘墉本是当年齐名的两大才子,乾隆对他们俩的才华都是非常喜爱,吴鸿误食河鲀去世后,乾隆就更加器重刘墉,很快刘墉就被外放为太原知府,之后刘墉又调任江宁知府。

上面说过刘墉出身官宦世家,从其曾祖父刘必显出任户部员外郎到其祖父刘棨出任四川布政使再到其父刘统勋出任大学士兼署军机大臣,刘氏家族祖孙三代为官都是以清廉刚正闻名于世,可以说清正是刘氏家族的家风也是刘氏家族世代为官的底线。

尤其是刘墉的父亲刘统勋为官刚正不阿,不趋炎附势,不攀附权贵,敢于坚持公理,刘统勋曾经先后弹劾过乾隆朝初期的军机大臣兼大学士张廷玉、讷亲以及乾隆岳父大学士高斌,刘统勋为官清廉坚持公理,敢为百姓伸冤,当时民间都称刘统勋为“青天宰相”。

在刘氏家族这种传家作风之下,刘墉为官也是如此,他在为官初中期坚持清廉刚正的家风,为官主政造福一方,在太原知府和江宁知府任上,刘墉都是清廉正直,敢于为民请命,深受两地百姓爱戴和拥护,尤其是两地百姓得知刘墉是大清官刘统勋的儿子,更是盛赞其有乃父之风,以北宋包拯包青天比喻刘墉。

(刘墉)颇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内,妇人女子无不服其品谊,至以包孝肃(包拯死后被赐谥号孝肃,故后世称之为包孝肃)比之。——《清史稿·刘墉传》

刘墉既有才华又为官清正,在民间官声口碑极好,所以乾隆对刘墉也是赏识重用,很快刘墉从知府的位置上升任陕西按察使,但刘墉升官不到一年,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他的父亲刘统勋就在上朝的路上突发脑出血死在上朝路上。

刘统勋死后刘家家无余财,乾隆亲自去刘家祭奠刘统勋,发现刘统勋家中家徒四壁、门楣窄小,根本不像一朝宰相的家宅,因此乾隆当场就痛哭流涕,悲伤地对身边人说自己失去了一位治国的好帮手,乾隆怜悯刘统勋为官清正,看到刘统勋家中简陋,于是乾隆特地下旨给了刘墉一笔钱让他好好安葬刘统勋,并特意在满八旗居住的北京的内城区驴市胡同(现今北京礼士胡同)赐给了刘墉一处大宅院。

刘墉在父亲去世后按照清朝礼制辞官回家守孝三年,直到守孝期满刘墉才又回到官场,父亲刘统勋去世,给予了乾隆很大震撼和损失,乾隆在失去刘统勋之后,认为刘墉有其父的风格和能力,于是直接提拔刘墉为湖南巡抚。

刘墉出任湖南巡抚时期,正好赶上湖南闹水灾,同时湖南省内官员贪腐成风,刘墉到任之后即着手赈灾救民和整顿吏治,刘墉出任湖南巡抚一年多点,即肃清了湖南官场的风气,也将灾民善后处理的妥妥当当,故此当时的湖南人民都很称赞和爱戴刘墉。

乾隆看到刘墉如此能力出众,立刻调刘墉回京城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这个官职也是刘墉父亲刘统勋曾经出任的官职,这个官职是从一品的高官,主要职责就是监察百官,相当于现代的中纪委书记。而当年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正是在这个职位上不畏权贵,先后弹劾了张廷玉、讷亲、高斌等中央级别的高官,乾隆就是看到刘墉肃清了湖南官场的贪腐之风才把他调到这职位,希望他能像他父亲刘统勋一样肃清中央的官场风气。

不过刘墉在这之后就让乾隆失望了,此时刘墉已经进入官场二十余年,他已经不再是当初那般雄心壮志的毛头小伙,他学会了官场的圆滑,他早已没有了当初他父亲刘统勋那般不畏权贵,清廉刚正的气势,不过刘墉也没有辱没家门,只是为了适应当时的官场风气所改变。

刘统勋所处的雍正晚期和乾隆初期,那个时期经过雍正的整顿吏治,官场风气还是比较好的,随着乾隆统治越发长久,乾隆盛世的出现,到了乾隆中后期,官场贪腐现象日益严重,尤其是当和珅横空出世之后,官场贪腐之风蔚然盛行。

当时就好像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香港警队一样,那个时期的香港警队人人收黑钱,当有一个人刚正不阿的不拿黑钱就等于与所有同僚为敌。这个现象用来形容中后期的乾隆官场也是如此,当官场的官员都在贪腐,你刘墉可以不贪,但你不能阻止别人贪,你如果反贪那就是等于和所有同僚做对,因此刘墉当时虽然洁身自好没有贪腐,但他当时也不敢甚至说不能去与以和珅为代表的这群贪官做对,所以,电视剧中刘墉智斗和珅其实也是纯艺术加工。

这主要是刘墉经历了一些事情,所以才心灰意冷,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刘墉的部下御史钱沣举报了山东巡抚富察·国泰贪腐事件,乾隆特派还是户部尚书的和珅和刘会同钱沣三人组成钦差组去山东调查审理国泰。

这个国泰父亲是四川总督文绶,而这个文绶最初是乾隆老爹雍亲王府的包衣奴才,文绶是看着乾隆长大的老奴才,而本身国泰家族也是乾隆的哲悯皇贵妃富察氏远亲,因此来说从内心中乾隆是不希望国泰出事的。

但御史钱沣是乾隆朝最著名的清官刺头,他敢于直谏,他也是乾隆朝为数不多敢正面弹劾和硬钢和珅的清官。

这个国泰除了还是皇贵妃的远亲,他本人还与和珅有姻亲关系,他是属于和珅一党的官员,所以不管是从乾隆那还是从和珅这,他们都不想国泰出事,都是想保国泰的。

但是到了山东之后,钱沣和刘墉很快掌握了国泰的犯罪证据,后来和珅深夜到钱沣家中向钱沣行贿,并晓以利害,告诉他不光自己想保国泰,这也是乾隆的意思,但是钱沣严词拒绝了和珅。

乾隆既然是下旨派三人审理国泰,那自然刘墉也有权力,而且他还是左都御史,于是和珅又找到刘墉行贿,刘墉此时已经很圆滑,他没有直接拒绝和珅,而是很委婉的拒绝了和珅的行贿。

后来在审理国泰时,正是刘墉坚定地站在了钱沣这一边,坚决主持正义,最终钱沣扳倒了国泰,将国泰的全部罪行公诸于世,并且钱沣把充分的证据都展现在了朝堂上,无异于逼着乾隆杀掉国泰,最终乾隆在朝堂上表现的很震怒,下旨赐死国泰。

但是赐死国泰之后,钱沣的所为也让乾隆十分不高兴,此后乾隆不再重用钱沣,但钱沣却没有为此灰心丧气,他依然坚持与贪腐作斗争,他知道国泰背后的保护伞是和珅,于是他背地里又偷偷搜集和珅的罪证,最终他因为过度针对和珅,被和珅派人下毒暗害致死。

后来根据钱沣家人搜查出钱沣的遗稿发现钱沣已经搜集了和珅二十余条罪状,但这份关于和珅罪状的奏折乾隆有生之年并没有看到,因为钱沣家人担心受到和珅打击报复,一直没敢公开这份奏折,直到嘉庆亲政收拾了和珅之后,钱沣家人才敢将这份奏折上呈嘉庆,所以乾隆也根本没看到钱沣调查和珅罪状的奏折,其实就算乾隆看到了他也不会处理和珅。

刘墉正是因为看到乾隆晚期官场贪腐成风,乾隆心慈手软,而且和珅的权力和势力都极其强大,再加上乾隆对和珅的宠爱,以及正直不阿的钱沣落得悲惨下场,刘墉在国泰之事后,彻底认清了现实,所以他开始与和珅虚与委蛇,静默自守。

现在电视剧中反响比较大的刘墉和纪晓岚智斗和珅,其实在历史上他们俩都没怎么智斗过和珅,刘墉在国泰的事件上还算是与和珅正面交锋过一次,只是发现乾隆对和珅的支持太强大了,所以刘墉最终选择了退避。

而纪晓岚则还不如刘墉,他比刘墉在官场还圆滑,所以在历史上与和珅关系保持得非常好,逢年过节或者两人的生辰,纪晓岚与和珅都会互赠诗词,因此说刘墉斗和珅勉强算是斗过,纪晓岚这个官场老混子是从来没与和珅红过脸。

虽然纪晓岚和刘墉都没有智斗过和珅,但二人也是乾隆中后期为数不多不肯攀附和珅的大臣之一,而且二人也最终都做到了清廉自守。

历史上真正敢与和珅做对的只有大学士王杰、御史钱沣、御史尹壮图、嘉庆老师朱珪等清流派文臣,这其中王杰地位最高,他是状元出身,后来官位一直做到大学士兼署军机大臣,他的地位和权力与和珅差不多,因此敢与和珅做对的清流派文臣多以王杰为首,不过刘墉与王杰关系也十分亲密,可以看出刘墉后来虽然学会了圆滑,但他还是背后默默地支持王杰这些清廉正直的官员。

刘墉后来逐渐开始掩藏自己的锋芒,处处以圆滑行事,在职位上也是如此,能糊弄就糊弄,也正因此刘墉后期的官声逐渐下来,反不如之前官声那么响亮,乾隆也对此十分不满,经常批评刘墉办事不用心。

刘墉是到了嘉庆二年(1797年)才被乾隆晋升为体仁阁大学士,但乾隆在晋升刘墉为大学士时,还特意下旨批评刘墉,说他办事不认真,自己要不是实在没人了,不可能让他当大学士。

(刘墉)向来不肯实心任事,行走颇懒。兹以无人,擢升此任(体仁阁大学士)。

乾隆去世之后,嘉庆亲政立刻就收拾了和珅,嘉庆按照老师朱珪的教导,启用王杰和刘墉审理和珅一案,王杰嫉恶如仇,想深挖穷揪和珅党羽,这时候刘墉多年的官场圆滑经验就展现出来,刘墉制止了王杰深挖和珅党羽的决议,他向嘉庆建议,首恶和珅除掉即可,不可在深挖和珅党羽,当前应以安抚人心为主,向外界声明只除和珅,余者概不追究,于是嘉庆采纳了刘墉的建议,果然和珅被赐死后,没有引起进一步的政坛动荡。

此后嘉庆也越加倚重刘墉,嘉庆亲政后以王杰为首辅,刘墉为次辅,使得嘉庆初期官场风气焕然一新,革除了乾隆后期和珅所带来的官场贪腐之风。

当刘墉看到新君嘉庆有决心整肃官场风气之后,他在嘉庆亲政后也一改乾隆晚期的圆滑之风,以八十余岁高龄,还每天坚持认真工作,积极的为嘉庆治国出谋划策。

最后再说一说刘墉外号刘罗锅的来历,其实历史上刘墉并不是罗锅,只是民间传闻他是罗锅,而刘墉刘罗锅的外号也是在嘉庆时期才传开的。

刘墉祖籍是山东诸城人,山东男人自古以来都是以高大魁伟著称,刘墉也是如此,据史书记载刘墉身高至少在1.8米以上,在古代属于身材比较高大的人了,个子较高的人大多都会有点驼背,刘墉就是如此。

当然刘墉驼背还主要在于他日常习惯,刘墉除了是清朝历史上的政治家,他也是清朝历史上的书法家,刘墉与翁方纲、铁保、乾隆之子成亲王永瑆并称为乾隆四大家,刘墉书法造诣非常高,由于酷爱书法,身材高大的刘墉经常躬身写书法,故此久而久之就成了驼背。

后来刘墉到了晚年腰身更加弯曲,某日嘉庆上朝,嘉庆看到刘墉腰身太晚了,就调侃了刘墉一句“刘驼子”,这话一出口嘉庆也后悔了,毕竟当时刘墉已经80多岁,老年人弯腰驼背很正常,而且自己还这么调侃老臣,有些不太尊重人家,可是话已出口,这一下刘墉就有了“刘驼子”的外号,再传到民间,那些久闻刘墉盛名的普通百姓也没见过刘墉,听说刘墉被朝廷称为驼子,那在民间就叫罗锅啊,于是刘罗锅的外号就这么传出来了。

实际上刘墉年轻的时候只是有些驼背,并不是真罗锅,不过历史上的刘墉确实长相有些平凡,甚至可以说是磕碜点,这也是“外貌党”乾隆到后期不喜欢刘墉的原因,但这并不影响刘墉为官清正深受百姓喜爱。

刘墉在嘉庆九年(1804年)去世,享年85岁,是寿终正寝,他死后嘉庆给他赐谥号为“文清”,从这个谥号也能看出刘墉不及其父刘统勋,因为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死后被乾隆赐谥号为“文正”,这是汉臣中最高谥号,满清历史上也只有八名汉臣获得“文正”的谥号,可见在最终盖棺定论上刘墉还是不及父亲刘统勋,这也是他在乾隆中后期官场风格上趋于圆滑所致。

所以说“宰相刘罗锅”这个称呼,宰相这个职位刘墉勉强称得上是,但历史上的刘墉可不是真正的罗锅,这可真是民间传说冤枉了他。

小岛知风拙见

本文地址:https://www.yimics.com/bzsm/42521.html

发布于 2024-07-12 21:05:45
收藏
分享
海报
33
上一篇:百年历史上的明星产品(四) 下一篇:借力权威名人,讲好历史故事,小众书籍可以这样买

推荐阅读

0 条评论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