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概念攻坚 | “来势汹汹”的青年亚文化优质

144次浏览 | 2024-07-11 14:42:21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最佳经验

简要回答

概念解析

亚文化

与主流文化相对应,指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

青年亚文化

是青年群体为了解决自己在成长道路上所面临的各种疑惑和矛盾而出现的对主流文化、传统价值观、正统权威等产生的情绪和态度,而这种情绪和态度借助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技术表达出来,这就使得这部分青年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在思想、行为、观念等方面出现完全不同的文化特征和样式。

青年亚文化的特征

❶消费性

青年亚文化表现出一定的消费性,网络上许多青年粉丝通过为偶像打榜、集资应援来满足其内心狂热的追星需要,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消费。成员以加入某一“饭圈”并共同喜爱某一偶像来获取自己的独特性,通过新媒体平台展示自己、标识自身的价值,进而构建身份认同感。

选秀节目中偶像标识被打造成一个个光鲜亮丽的“符号”,青年“追星族”不惜花费有限的生活费购买相关代言产品来支持自己喜欢的偶像,消费符号背后蕴含着狂热追星、相互攀比、自我满足的意味。

❷娱乐性

互联网的出现给青年群体提供了一个情感宣泄、表达自我的场域空间,在这里青少年可以尽情展现自我真实的一面。

无论是在网络文学作品中,将传统柔弱病娇的“大女主”人设变成通关杀敌、步步为营的新女性;还是在 B 站等短视频网络社区中制作各种鬼畜视频来占据榜单;亦或者是近几年来频繁创造各种新鲜网络流行语诸如“凡尔赛”“葛优躺”等,这些都是青少年在网络空间中自我的真实表达,也体现了青年亚文化中暗藏的娱乐属性。

❸颠覆性

青年亚文化属于“后喻文化”的范畴,具有一定的颠覆性,冲击着传统价值观。

年长一代要获得新的知识,只有通过年轻一代的直接参与,利用他们广博而新颖的知识,才能建立一个有生命力的未来。年轻一代将文化传递给长辈,进行知识的反哺,这是对几千年来文化的颠覆与重塑,也是当代世界独特的文化传递方式。

历史的思考

芝加哥学派关注边缘群体的“偏差行为”和“越轨性”,即下层阶级的亚文化。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的不平等是越轨亚文化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权力在规范和越轨之间就充当了重要的角色,谁有权力为谁制定规范,就决定了拥有不同权力的社会阶级最终会分化出不同的社会群体。

“贴标签”这一行为促成了不同的亚文化。芝加哥学派研究中的亚文化是主流社会凝视下的群体,是从外部观测的亚文化,其始终是被动的,而随着反叛精神与社会系统被引入亚文化研究,伯明翰学派填补了芝加哥学派的空隙,将视角转向亚文化内部,明确了“抵抗”的内涵。

阶级是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研究的重中之重。其基本结论是:亚文化由阶级不平等产生,依据文化权力的范围,各种文化群被划归为不同的排列等级。处于下层或边缘阶级的群体,就阶级不平等所做出的反应,以及这些反应造就的表现形式就是亚文化。

亚文化意味着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就一定会经历从抵抗到收编的过程。抵抗的“行动”是通过想象的形式来展开的,其对象往往是在社会中持主流观念的支配阶级和霸权主义,这就将行动与阶级语境,以及经济和政治意识联系在一起。

而亚文化作为“对工人阶级生活制度框架中发生的变化所做的一种反应”,一旦遇到主流社会的收编,仅仅依靠“想象”和机械式的“反应”,最终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主流文化将亚文化转换为“正常”的商品形式,声称亚文化只是日常文化再生产过程的一种形式。二是主流社会通过重新定义亚文化的意识形态,使得亚文化污名化。

因此,主流社会和亚文化之间具备对立且不可调和的矛盾。无论如何,伯明翰学派这种“宿命论”式的论调—即认为亚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无可避免地奔向被时尚商业削去锋芒的结局,忽视了亚文化的主动性。

青年亚文化盛行背后的动因

❶亚文化实践是青年群体排遣焦虑的有效渠道

现代社会的青年群体享受着技术发展带来的时代红利,而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就业、购房、婚姻、教育等带来的压力与日俱增,焦虑已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现代人逐渐步入由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建构的全新世界,对于社会变化颇为敏感的青年群体承受着多元化的冲击,无形中放大了这种焦躁。新媒体的兴起为现代青年的群体性焦虑提供了有效的宣泄路径,年轻人在各个网络平台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在网络空间中对社会压力和生活困境进行调侃和抵抗,在亚文化内容的创作和分享中解构现实社会的某些问题,通过戏谑化表达来排遣焦虑,追求精神满足。

❷亚文化实践是青年群体进行自我表达的独特方式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现代青年开辟出另一个心灵空间,在亚文化实践中进行符号创新与自我表达,折射出个体真实的情感需求,以此视之,亚文化创作延续了现实生活中青年群体保持本真、寻求突破的精神气质。

以网络表情包制作与传播为例,表情包不仅一目了然、诙谐有趣,能够以高效便捷的方式传递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身体语言,同时也是青年群体表达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有效工具,已经成为网络平台上最常见的一种沟通方式。

❸亚文化实践是青年群体获得身份认同的全新路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突破地域限制,在虚拟化的网络社区中提升参与感,进行多元化的意见表达,实现不同层面的群体身份建构,促使青年亚文化成为一种身份认同文化。

网络社会内在性的认同使青年从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暂时抽身,在网络世界的交流中产生彼此共通的情感体验,获得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增强对群体共同性的认识,并进一步强化基于共同价值观的身份认同。

伴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身份认同也促使其文化载体与表现形式发生转变,青年亚文化被贴上了鲜明的网络时代标签。

正确引领网络青年亚文化发展的建议

❶尊重与认同

青年亚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主流文化代表者或宣传思想工作的引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于青年亚文化不能“禁”,更不能“捧”。

不能因为亚文化中有背离主流文化的因素就一味地采取封杀态度,这样会适得其反,激起更大的反弹。也不能因为亚文化的流行和时尚以及其能吸引资本和流量的特性而对亚文化放任不管。

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相同,都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不是对立存在的。要正视它作为一种文化类型的现实存在、认同亚文化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尊重部分青年对亚文化的选择和追捧。

❷引导与影响

如果青年能在线下即现实社会中获得足够的理解尊重、在主流文化活动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亚文化对他们的吸引力就会减小。宣传思想工作者应该善于引导亚文化朝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主流文化方向发展,善于挖掘亚文化中积极、向上、健康的元素。

虽然青年亚文化中存在反抗和叛逆的因素,但它并不反对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体系。在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时,如中美贸易摩擦、香港暴乱等,亚文化圈层都一改往日态度,积极融入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所引导的宣传讨论中,可见青年亚文化被主流文化引导和影响的可能性。

❸转化与应用

首先,将主流文化内化于青年学生心中,改变他们对主流文化的固有认知。第一课堂的思政课、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和第二课堂的如参观座谈、重大节日纪念活动、理论宣讲、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等方式结合都能够用来进行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青年的家国情怀,使主流文化在青年内心中从朦胧走向自觉。

其次,丰富主流文化的传播形式和方法,增强其感染力和凝聚力。将有意义的事情讲得有意思,用青年喜欢的方式去感动青年。再次,主流文化应摒弃傲慢姿态,做到包容共存。

主流文化应该用宽容的姿态去接受不同的文化类型,求同存异,吸纳青年亚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把青年亚文化话语表达方式、符号表情载体、内容形象设计等因素为我所用,提升整体主流文化的宽度、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吴珩.青年亚文化传播对主流文化的消减及对策[J].青年记者,2021(14):103-104.DOI:10.15997/j.cnki.qnjz.2021.14.050.

[2]樊家军.青年亚文化的特征与价值审视[J].人民论坛,2021(11):92-94.

[3]宋辰婷,邱相奎.超越体验:虚实交互下的身份重组和文化行动——基于虚拟形象直播青少年亚文化的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1(08):85-93.DOI:10.19633/j.cnki.11-2579/d.2021.0119.

新传概念攻坚

往期精华

本文地址:https://www.yimics.com/wljs/41722.html

发布于 2024-07-11 14:42:21
收藏
分享
海报
144
上一篇:第五十五章 逐一击破 下一篇:淘宝教育发布2016教育数据报告,二线城市需求最旺

推荐阅读

0 条评论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